当前,东北振兴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拉开东北振兴的序幕。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大幕正式开启。
今年以来,东北振兴的步伐继续提速。2月19日,东北振兴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正式建立。3月8日,国家发改委表示,东北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正加快研究制定,谋划下一步东北振兴的主要思路、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政策,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距离发起的第一轮“振兴东北”战略至今已近二十年。多位受访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东北振兴战略颇见成效。随着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推进实施,东北经济正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2020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均已实现由负转正,吉林省经济增速更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不过与此同时,东北产业结构仍以重型化工为主,产业调整乃至振兴东北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目前东北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已经比较明确,新动能、新产业的培育都有具体的目标方向,也是符合实际的。我们现在看待东北的转型困局,实际上正处于换挡期、阵痛期,这时候需要一定的宽容度与耐心,不能操之过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
进入“十四五”时期,“新突破”成为推动东北振兴的关键词,东北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教授衣保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位置也将更加突出。“进入新时期之后,东北能够提供稳定的基础性工业,这具有非常关键的战略意义。”衣保中说。
今年以来,东北振兴的步伐继续提速。图为沈阳市。视觉中国
投资也过山海关
优化营商环境虽是老生常谈,但这正是东北地区面临的重要难题。近年来,华为、阿里巴巴等巨头企业跨越山海关,正是东北营商环境改善的力证,“投资不过山海关”逐渐成为历史。
在东北振兴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第一次会议上,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推动东北振兴的工作要点,其中排在首位的正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并强调要“营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
进一步讲,营商环境也与产业结构密不可分。“产业本身就是一个营商环境问题。”陈耀分析说,“如果产业整体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那么投资也很难跟进。相反,如果产业是一些成长性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产业,投资方自然愿意过来。”
也正因此,释放传统产业优势、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东北振兴的关键之举。东北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体系完善、产业链条完整。不过在近年来东北人口外流、老龄化加速的情况之下,劳动力匮乏成为东北传统制造业的主要短板。衣保中认为,通过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劳动关系问题。
多点支撑、多措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已在东北初步构建。以吉林为例,2020年,吉林省规上工业克服疫情影响完成产值1.24万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9%,增速位居全国第2位,工业税收已占到吉林省税收比例达到55%。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间,吉林省还将通过“百千万工程”加码智能制造发展。所谓“百千万工程”,是指培育百户以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企业,推动千户以上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改造,引导万户以上企业实现与云计算(服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
据吉林省工信厅厅长孙简透露,未来还将利用中央、地方财政专项分行业培育及支持一汽集团、长客股份、亚泰制药等企业建设63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激发企业智能改造投入,带动其提升行业智造水平。
吸引年轻人才回流
讨论东北振兴,绕不开人口问题。
近年来,东北人口困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自2013年东北地区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后,“老龄化”“少子化”“孔雀东南飞”等现象,引发社会热议。
七普数据显示,东北三省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全部突破20%,其中辽宁以25.7%位居全国之首。上海社科院人口所副研究员杨昕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对于东北三省而言,生育率低、人口外流是造成老龄化现象的主因。从目前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只能缓解,尚无解决之道。如何理性认识和科学应对,才是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