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就业”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出现20余次。
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比去年增加80余万人,创历史新高。
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代表、委员进行了热议。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展开了深入调研。他发现,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疫情经济社会复苏尚处于过程中,现阶段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换句话说,现在主要“难”在岗位供给端,而不仅仅在高校和毕业生方面。
“当前矛盾主要集中在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接精准度不够。”刘林表示,因疫情影响,今年高校就业工作和企业招聘工作比往年启动晚,随着疫情全面“转段”和经济不断调整复苏,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需求不断回升,求职、招聘活跃度不断增加。
2022年6月12日,中国矿业大学举办2022届毕业生“访企拓岗”双选会暨2023届毕业生实习双选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双向选择平台。张驰 摄
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看来,大学生有求职诉求,而当前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匹配。产业结构整体还是以中低端为主,对知识型劳动就业吸纳能力提升需要一个过程。
“从长期来看,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来扩大就业:
一方面,把产业结构朝着中高端、能吸引更多大学生的方向调整;
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适应就业发展趋势。总之,要综合施策解决就业问题。”宁吉喆说。
2022年5月16日,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的浙江师范大学新开设的“网络面试直播间”里,一名大学生正通过网络直播参加面试。胡肖飞 摄
面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刘林表示,要积极引导舆论,理性看待就业难问题,动员社会各界以更理性、积极、宽容的态度看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应多鼓励他们主动就业、积极创业,多做善意提醒、经验介绍和理性引导、心理疏导,为破解就业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多措并举促毕业生就业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2022年底,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从2023年起,不再发放就业报到证,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手续进一步简化。同时,教育部启动“2023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月”活动,计划会同有关方面举办40场以上系列招聘活动。
2022年7月18日,求职者在江苏省苏州市高校毕业生公益专场招聘会上与工作人员洽谈。王建康 摄
教育部多措并举,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各地高校也在积极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说,要持续做好青年群体就业能力的培养。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阵地平台和活动载体建设,要不断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能。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通过政策解读、渠道拓展、咨询服务等就业指导的手段和方法,提升就业帮扶的精准度。扬州大学不断创新线上服务模式,探索全时全效的“云就业”工作模式,通过直播带岗、云推介、直面会等方式助力毕业生线上求职。同时,优化线上“一站式”管理流程,进一步强化“学生不跑腿,信息来跑路”的场景应用。
“要突出做好青年群体就业观念的塑造。”丁建宁强调,学校要大力开展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围绕国家战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引导毕业生围绕国家导向就业创业,如到基层就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
2022年5月17日,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美容美体专业的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操训练。胡攀学 摄
当前,中高职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国政协委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深切体会到,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